2)第九百六十二章:西北宣定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惜。

  可这张秉忠脑有反骨,山西都平定了,却还要执迷不悟的造反,拉了一大批人送死,这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话说孙传庭这头,前几天才接到圣旨,要调他去南京任江南总督。

  孙传庭起先整饬真定、保定、大名三府兵备,讨灭建奴后叙功升赏为南京兵部侍郎,整顿南京军务。

  去年把孙传庭安排到南京,也是朱由校着手整顿江南军务的开始,从继位到现在,因为江南的水太深,一直都没怎么插手江南的军务。

  顶多,也就是放魏忠贤出去搅搅浑水。

  谷絵/span到现在,江南军务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去着重处理了。身为后世的穿越者,朱由校深知江南“财阀”们对国家的危害程度。

  皇帝由于身处“上帝视角”,所看到的东西,和常人往往是不一样的,朱由校正是如此。

  所以,这次也并不是单纯的要去剿匪。

  现在不是刚即位的时候,可以借魏忠贤的手去乱来,现在明眼人都知道,魏忠贤和所谓的阉党,不过是皇权之下的一颗棋子。

  况且,国家走上正轨,朱由校也是不会在一些地方去亲自改变规矩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全天下的百姓,四方藩国,甚至于西方列强,也都在看着自己。

  所以,现在行事,朱由校是一定要给自己戴上一个圣君、仁义的帽子,这对日后的评论也有好处。

  对,现在的朱由校,由于危机渡过,也已经有些注意身后名了。

  康麻子都能混成千古一帝,朕又有何不可?

  这次陕西民变,朱由校早有准备,实际上单靠西北大营就可以轻易平定,但是朱由校没有这样做。

  他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名正言顺派兵去镇压地方,维护秩序的名义。

  历史证明了,孙传庭这个白谷先生也并非是泛泛之辈,实际上,其心思缜密要比卢象升更甚。

  区区民变,皇帝不只在山西新设了总督,也就是他自己,还调派了张万邦为山西总兵,协办剿匪。

  就剩下这几股流寇,加在一起不过几万饥民,有什么好协办的?山西地方官军不是草包,是已经整改后的正规军。

  该说不说,朝廷在山西也还有几十万的可动之兵,还用得着它省协办清剿?

  何况,来的还是天下闻名的大同军?

  这其中定有猫腻,自打接到调任的圣旨,孙传庭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终日显得忧心忡忡,以至于身旁的山西官员都以为他是怕了。

  这天,孙传庭正位于山西太原的督治府内,一名官员兴奋跑来。

  “捷报,捷报啊!”那官员一进来就喊道:“总督大人,捷报啊,张总兵在安塞城外击溃流寇两万余人,贼首张秉忠也死于乱军了!”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督治府内顿时喜悦一片。

  张秉忠所领的流寇,是眼下山西境内最后一支成规模的流寇军队,他的覆灭标志着,西北三省已经被朝廷彻底平定。

  官员们互相道贺,互相庆祝,因为这对他们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军功呢?身为督治所文官,更是功上加功。

  这里边其实是有说道的,总督府文官没有地方上的,几乎全都是从京中调派下来。

  也就是说,这些是朱由校的人。

  这次剿匪不算什么大功,可是朱由校要把它描绘得大一些,好名正言顺的给这些自己人加官进爵。

  随后,山西剿寇结束,总督府的文官,自然要留在山西。

  有升官的,就有贬职、去职的,这种全省规模的造反,肯定是要拉出一批官员来问罪的。

  这些人,多是地方上豪绅的代言人。

  除去了他们,是地方欢腾,上天作美,朱由校这个皇帝顺应民心、文治武功,既除去了地方势力,也把忠于朝廷和皇帝的官员安插到地方。

  自此以后,西北一带算是彻底平定了。

  孙传庭自然明白这些,所以他的脸上看不出什么笑容,他的眼睛已经望向南方。

  他知道,皇帝要对江南出手了。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