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三章:皇商勾结(三千字)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饷馆派人登门核查,是不是具有海外贸易及运河漕运的能力。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文引自然不能给他。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核查没什么必要,如果不是在国内做到一定地步了,又有几个商人会有拿到文引去海外贸易的那个能耐?

  督饷馆向是文官做主,发放文引的事儿,自然也都是文官们负责。

  就算明知道某某豪商定然有持文引海外贸易的能量,督饷馆也还是要查,有没有能力不要紧,因为你这么一查,两个结果就必须要出一个。

  拿不拿得到文引,那就要看商人们的表现了。

  文引的发放,都是有实际数量的,比如万历年朝廷规定,苏州府督饷馆每月只能发放一百一十件文引。

  事情的关键就在朝廷规定的每月发放“文引”数量上。

  这只是官面上的数字,苏州府内文官早成体系,明着发一百一十件,暗地他们可以发一千一百件。

  朝廷规定文引只需几两或者几十两银子,私下里,就有可能炒到几千两一件。

  我给你文引,你给我白花花的银子,各自都缄口不言,这个事儿又有谁知道。

  至于朝廷查,那就更不怕了。

  天底下的豪商这么多,常年奔波海外的更是不计其数,他查的过来吗?

  就算查到了,他敢一棒子全打死吗?

  这还只是官商勾结的其一,江南文官敛财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仅文引一项的收入,就已经不少,但朝廷只是占了每月发放那一百件的收入,其余全都入了文官的荷包。

  就算是这些收入,最后真正能到京师皇帝手上的,只怕也是十不存一。

  朱由校那道圣旨一下,督办司就拿着鸡毛当令箭,下去和官商们争蛋糕了。

  魏良卿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他借着圣旨的名义,将督饷馆发放文引的实权一下子拽到自己手里。

  这还没完,督办司坐地起价,原本每件几十两的文引直接涨至二千两。

  仅是官面上的价格,就涨了多少倍?

  暗地里你商人再想买,就得来督办司,到时候想要多少,还不是魏良卿说了算。

  魏良卿贪得无厌,和文官们一样,只不过他知道自己是谁的狗,也不屑去做那些表面功夫。

  他固然会留下一部分,但其余的大头都要给朱由校送去。

  不然莫说朱由校,就是魏忠贤又岂能容他?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