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三章:西南治夷之问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息片刻,冷笑不止,道:

  “朕的翰林院,都是各地科考上来的读书奇才,贤名远播、学识渊博,说话又好听。”

  “去年拟定年号的时候,怎么没人知道这个年号,是别人用过的呢?”

  “有意思,真是群好秀才,居然让朕这天启一朝,闹了这么大的乌龙。”

  魏忠贤默然片刻,忽而悦色拍手,道:“奴婢恭喜皇上。”

  “喜什么?”

  朱由校望着奏疏,头也没抬。

  “此乃天降嘉祥,乃我朝此后、钱源不竭之征也!”

  朱由校听了这话,很是为老魏审视圣意的本领惊叹几分,也极为配合,眼中一亮,和悦不少。

  他靠在躺椅上,深叹道:

  “回京一月,比朕亲征数月的事更多,忠贤哪,朕好累…”

  魏忠贤稍稍一愣,旋即屏退了众人,笑道:

  “陛下放心,奴婢在这给您分忧,什么屎盆子,他们往我身上扣就行。”

  忽地,朱由校一时兴起,道:

  “忠贤,你去安排安排,南海子那边朕许久没去了,明日就去一趟!”

  “备好弓马,还用亲征时的战马。”

  魏忠贤不和东林党一样,皇帝要做什么,他只管听命照办,当即应了一声,悄悄退去。

  因皇后张嫣的肚子愈发显隆,朱由校今夜去了西六宫之一的永寿宫。

  南京鹰扬卫段氏,上回选三后被册为纯妃,也是五千人中选出来,水灵灵的美人儿一个。

  久未沾雨露,忽逢驾幸,纯妃惊喜不已,紧张的梳妆、沐浴完毕,便以最好的姿态,将皇帝迎入宫内。

  当晚,春宵一刻,自是不必再提。

  ......

  刚过下元节,不等人喘口气,礼部会同内阁上了一份奏疏,主题是天启二年二月初九的殿试题目。

  初拟为二,问帝王之心、问帝王之政。

  殿试,又称御前对试、策问,属于科举诸试中等级最高的一级,能走到这一步的,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朱由校初见这两个题目,也是眉头紧皱,一头雾水,这也太笼统了,能问出什么来?

  有明一代,策问的题目千篇一律,国家之政、帝王之心,或是古今礼议,不少考生猜都猜得出来。

  天启二年的殿试,状元是个叫文震孟的,好像也有卢象升吧,朱由校记得这个人,是文官中少有的全才。

  垂眸望着手中奏疏,很快,朱由校的批复下去了,意思很简单,不准,这题目得改!

  本来,礼议、政论等策问题目,应该是可以的,但皇帝那没过去,肯定也有原因。

  大臣们能到这个位置上,自然都有两把刷子,内阁、礼部互相一合计,很快有人提出一个新的策问题目。

  来殿试的,都是天下间所谓精英的士子。

  皇帝不是刚亲征西南回来吗?那正好,让这些人品评一下朝廷于西南施行的新政!

  比如强行改土归流,再比如,开办学社,让土司人民学习汉语、汉化,普及基本文化。

  朱由校再一见到这份题目,二话没说,当即准许。

  皇帝这边一点头,天启二年的策问题目就算定下来——问西南夷训之政。

  出题的人都是本朝大学士,学识上不会有半点问题。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际上政治性很强,也很考验士子们的发散思维。

  考卷上的答案,可以轻易分辨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

  朱由校有些好奇,题目一换,文震孟还能不能当上壬戌科殿试的状元?

  魏忠贤得知这个消息后,乐得是捧腹大笑,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内阁的这些阁老们,也在向自己学习。

  学的还挺快!

  这回策问,学问上的东西魏忠贤不懂,可殿试上去问皇帝的西南之政,这不是让那帮士子猛夸皇帝吗?

  你做言官的,可以靠抨击时政来争清流之名,这些参加殿试的士子,哪个不是为获得皇帝肯定,从而功成名就来的。

  这帮老不死的,一个个也是老奸巨猾啊!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