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八百九十七章 滚动小球试验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坡相对,一球自左滚落,到底再进,滚上右坡。

  敢问此时,球达右坡之高,高在何处?是与以左下落之高等同,还是比之稍低?

  若是,等高,何以如此?

  若是不能等高,又何以如此?

  若是任球自左右两坡,自行回滚,敢问,球是左右回滚不能停歇,还是渐将停歇?

  若是渐将停歇,何以如此?”

  李孟羲的连番发问,问的下方众人安安静静,鸦雀无声。

  良久,李孟羲目视众人,一脸郑重说道,“此,十数疑问,涉天地之秘,乃学问之根本精深。

  但有能解一题者,直升千人将,赏钱一万,粮肉各三百斤!”

  “诸位,可愿一探究竟呢?”李孟羲笑问。

  此番前来见证实验的,有共计三十六人,当中二十人是匠人,十六人是教书先生。

  在集会散去之时,李孟羲给这三十六人,每人都发了一整套的测试工具,另,给这三十六人,每人发了一个身份令牌,李孟羲是准备以这三十六人来推广实验方法。

  后半日,李孟羲来到了学校。

  某间课堂里,教书先生讲着刚开的一门新课。

  教书先生在台上拿着小球和滑轨,他按着李孟羲在试验时的步骤和方法,把试验一模一样的给小孩子们讲起来。

  试验的内容教书先生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都满腹疑问,可就是这满腹疑问满腹不解的态度,就对了。

  因未知,而充冒谦虚,也同样使得,课堂里的小孩子们发出各种天真疑问的时候,教书先生因为自己也满腹疑问,他对每一个孩子的疑问,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同。

  骨碌碌,两颗同高的但是斜度不同的坡上滚下来,小孩子们瞪着眼眼睛看着。

  当一眨眼功夫,当有个小球先一步触底时,小孩子哇的一声叫起来。

  “他咋那么快?”

  “就是,他就是一直就是他先掉到底下。”

  “为啥他那么快啊?”

  ……

  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对啊,这为何,陡的会快,何以如此啊……)教书先生拿起小球看着,满心疑惑。

  李孟羲本最担心的事是,他怕推广科学最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老师。

  儒家传统的老师,老师说啥就是啥,孩子们不敢问一句,不敢反驳一句,他总担心让读书儒家经典的教书先生去教科学,会扼杀小孩子们的天性。

  现在他不担心了,因为他发现课堂效果很好,他更是意识到,只有当教书先生们是从头开始懂得探究,懂得思考,只有当教书先生亲自置身科学,亲自从头探究一个个疑问,只要教书先生亲自经历了探究,只要教书先生能亲自靠自己从零开始去艰难的摸索出某一点科学知识,只要这样的经历有一次。

  那么,教书先生便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儒者了,切身的探究摸索的经历,所亲自拥有的种种疑问,当他们听到同样的疑问被小朋友问出来时,他们必然会是发自内心的包容和宽慰。

  李孟羲意识到了在古代培养能教授科学知识的老师唯一方法是,只有先让老师们变成真正的科学家,只要老师们成为科学家,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必然会随之变得极适合向别人传播科学思维。

  一个越是优秀的科学家,他就必然越是适合培养科学人才。

  培养能传播科学方法的教学先生的唯一方法,只能是让教书先生自己先成为科学家。

  只有这一种办法。

  李孟羲已经决定,日后绝不向教书先生说任何一个结论,他要让教书先生完全凭自己去探究去摸索去思维,去总结,去感悟,只有在这个过程,培养的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

  以后,李某人就装傻子好了,以后李某人只提问题,问啥都说,“呀,是这样吗,何以如此啊?”

  有没有理论,有没有成果,根本不重要。哪怕教书先生一辈子都发现不了一条科学真理,也根本不重要。

  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所做出的思考,所一点点形成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任何一点疑惑,任何一点猜测,都将使得他们变得更加优秀的科学导师。这才是李孟羲想要的。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