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十九章 修城(十月一号上架)_战国一足轻的野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田信方暂时还不能离开前山城,他需要对前山城进行改造,好在前山城是一座山城,易守难攻,主要是物资跟上就行。

  那么物资里出去武器装备,就是粮食,以及水资源,在敌军来临之际,他需要储备至少一个月的用水量。

  这山城的用水量储备除去城外的水源,城内的水井,就没有其他什么渠道了。

  上田信方打算在城外挖深挖宽护城的壕沟,同时,利用水车引水到里面,既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成为水源。

  当然,水车被破坏之后,这护城河里的水会慢慢的渗入地下,坚持不了多久。

  至于修建前山城防御公事的工人,上田信方打算就让新兵们加入其中,以军事化管理为基础,让他们搞建设。

  等到前山城的防御工事做完,他们也已经接受了一定的现代军事训练,如此,接下来的操练就会迅速许多。

  当然这也是因为没钱逼出来的,真要是请人来修城,一百个工人修城挖壕沟,一天就得六十贯左右的工钱。

  而且等那些工人遣散,一旦被武田家的人抓起来,前山城的防御弱点就会被别人知道了。

  这一次招兵,只需要招揽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有一千人分到了上田信方直属部队下,另有补给了神津贤良两百人组成一个备队。

  前山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外丸城墙进行重建,上田信方让人把城垣换成石头筑城,石头累积起来三尺。

  即使现在去某些城迹看不到天守,石垣还是到处可见的,毫不夸张的说,石垣也算是一种城池的象征。

  为了建造石垣,除了需要城主点足了科技树,还需要大量的人员与金钱,因此早期的战国城池大多是建造土垒,到了安土城建造以后,建造石垣的城池才得以普遍。

  石垣的出现,使得垒线顶端能够搭建更多的建筑物,也更有利于防守方从上方展开攻势。

  石垣的搭建并不是随便堆积起来就完事的。事实上,只要看一看石垣堆积的方式就能大致看出筑城的年代。

  日本国内的石材种类繁多,且坚硬难以修整,再加上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要想收集同一形状的石材建造石垣十分困难,因此在刚出现石垣的战国末期,搭建的石垣采用“野面積”的方式搭建。

  然后在石垣的后面以木头修筑城墙,在木头的外面还要抹上泥土,以防备火箭。

  这城墙在城门的左右两边还修筑了两个马面,马面就是城墙有一部分突出的墩台。

  这马面有两层,上面是露天的,下面一层是露天的,当然修建了几个狭间,用来射箭或是铁炮。马面的作用就是弥补火力死角问题。

  接着就是城门了,直接连接正门虎口的大门叫作“大手门”或“追手门”,从大手门通往本丸的主干道就叫作“大手道”。与此相反的,城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