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84章 挖战壕_大明开局就登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应有尽有。

  作为藩王,还有自己的地盘,当个土皇帝还是蛮惬意的。

  毕竟历朝历代和祖制都遵循着皇位立长不立幼,这是符合人的基本认知的。

  朱棣不是长子,虽然跟随父亲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江山,那也只能算尽到了本分和能力。

  皇位理所当然是长兄的。长兄走了,可他还有儿子,皇位自然是他儿子的。

  朱棣在没有“靖难”之前,虽说有些越礼的行为,但对待皇位的态度基本上认可的。

  人的第二层需要是安全的需要。当安全感缺失时,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侄子皇帝一上台就急于削藩,制造恐怖气氛,让藩王们的安全感顿失。朱棣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个被杀被废,自感命不保矣,被逼无奈,造反!不造反就只能等死啊!

  朱高煦呢,如果父亲不造反,不当皇帝,他这辈子顶多就算个纨绔子弟。

  除了饱食终日,于国家于民族可能无半点贡献了,父亲命运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的命运。

  父亲把自己推上了皇位,作为儿子,他第一次离皇位是那么的近。

  熠熠闪耀的皇位似乎也在召唤着他。但他发现,作为次子,皇位离他似乎又是那么遥远。

  造反?他没有理由!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得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人伦道德的准则下完成啊!可他还是跟自己找了很多理由。

  第一,皇帝应该有皇帝的样子吧?兄长他不但颜值不够,而且又胖又跛,有损国家形象。

  第二,我在“靖难”中出生入死,几次帮父亲脱困,如果没有我,哪有这个皇位?

  第三,兄长,你一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样子,治国安邦,你行吗?

  第四,父亲早已倾心于我:“勉之,世子多疾!”

  第五,我和父亲太相似了,我们一样英明神武,我们一样不是长子,既然父亲可以当皇帝,我为什么不可?只要你肯找,理由总是有的。

  朱高煦为了皇位斗过两人,第一次与兄长斗。

  应该算是一场有计划、有准备、有把握的斗争。除了祖制的约束外,朱高煦无论在颜值、资历、能力等各方面都胜兄长十分。

  立朱高炽为太子?连朱棣心里都难过这个坎。想要越过祖制,更难!

  但办法总是有的。朱高煦联络了一帮人向太子之位发起进攻。

  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朱高煦整得摇摇欲坠。就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朱高煦掉链子了。

  第二次跟侄子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上位后,朱高煦的夺位欲火又一次熊熊燃烧起来了。

  他决定造反,真真切切地造反,和父亲一样,拿起枪杆子武装夺权。

  任何斗争都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他明显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这一次可以说是一场有计划、有准备、无把握的斗争。因为他的计划、准备、把握都是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

  他把朱瞻基等同于朱允炆。朱允炆自幼在温室里长大,满怀理想主义,可以说是书生意气,不谙政治和军事。

  朱瞻基不同,他跟随皇祖父朱棣学习、打仗,深得祖父真传,文韬武略,英明神武。这两个人实在是无法相提并论。

  他把张辅等同于李景隆,李景隆是朱棣的好朋友,军事上是个草包,为了友谊可以出卖国家,关键时候给朱棣做了内应。

  张辅是朱高煦的好朋友,显然他识时务,有正气,关键时候宁可出卖友谊,也要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两个人气节不同。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