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0章 林邑有至宝_奋斗在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下连不懂稼穑艰难的杨玄琰都知道厉害了,道:“那岂不是说,在林邑,这水稻一年三熟、四熟都没问题。我了个乖乖,这林邑稻种也太牛了吧?”

  宋根海道:“可我怎么听说,林邑的稻米仅仅是一年两熟呢?”

  崔耕道:“林邑的稻种虽好,但耕作之术远不及咱们大唐,也就是比刀耕火种略强一点而已。要想一年三熟、四熟,地力还得跟上,要不然还不如一年两熟产量高呢。”

  剧士开眼前一亮,道:“林邑做不到的事,咱们大唐未必做不到。那岂不是说,这林邑的稻种到了咱们岭南道,就能一年两熟了?”

  “正是如此。”崔耕得意道:“至少在本王的有生之年内,岭南道再无饥馑之忧矣!”

  崔耕这话,可没有丝毫夸张。

  所谓林邑的稻种,就是后世有名的占城稻。而林邑,也就是后世的占城。

  尽管林邑在汉朝就是中国属地,但是,直到宋朝,其稻种才被引进中土各地。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当然不是古人傻。其根本原因在于,从表面上看,这林邑稻的产量还不如中原稻呢。再加上林邑地处偏远,与中原交流不多,就被人们忽视了。

  但是,若仔细研究研究,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论单产,占城稻当然不占什么优势。但是,其耐旱耐涝不需深耕,这就不知比中原稻种强了多少倍。

  换言之,中原水稻能长的地方,能种占城稻。中原水稻不能长的地方,还是能种占城稻。

  粗略估算,光引进这稻种,就能让岭南道的适耕面积,扩大一倍有余。而且,就算再遇上类似今年的旱灾,也不会有难以承受的减产。,

  另外,占城稻可以一年两熟,其一年的产量相当于凭空翻了一倍。

  还有最关键的,水稻这玩意儿是杂交的好。用占城稻和本地稻种杂交,其亩产量又可逐步递增。到了最后,增产个一倍两倍的,完全不成问题。

  这些倍数一乘可不得了,岭南道的稻米产量几乎相当于以前的八倍!算起来,原来只能养活不到两百万人口的岭南道,就能养活将近一千六百万人。

  当然了,受各种条件制约,达不到这个理想数字。不过,引进占城稻种后,短时间内,岭南道生产养活五六百万人的稻米,简直跟玩儿一样。

  换言之,光岭南道一地,就可供应超过三百万以上的人脱离农业生产,

  这是什么概念?

  大唐治下五千万子民,以倾国之力,也不过供养百万左右的脱产士兵。就算再努力,涸泽而渔,三百万也就顶天再顶天了。

  从今以后,如果人口允许,岭南道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军,在达到军力平衡之前,完全不用考虑粮食问题。

  双方的实力对比,在此刻发生了质变!

  有如此大利当前,崔耕当然对林邑

  请收藏:https://m.2xn.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